“經過31天、上百通電話、十多次DNA比對,最終查清楚他的身份,這也是銀川市救助管理站首次通過DNA-Y系比對實現的突破。”3月3日,銀川市救助管理站業務科長楊立明說道。
寒夜救助埋下希望火種
2025年1月9日,京藏高速路段寒風凜冽。交警發現了一位衣衫襤褸、面容滄桑的聾啞人在寒風中獨自游走,判斷他是流浪人員,便立即將他送到當地公安機關,隨后護送至銀川市救助管理站。工作人員迅速為他辦理入站手續,端來熱氣騰騰的飯菜。然而,確認他的身份卻成了一個難題。由于他既不會寫字,也不懂手語,工作人員無法與他正常溝通,通過全國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信息系統、今日頭條、公安機關人像比對等方式都未能確認他的身份。
技術攻堅破解身份之謎
工作人員沒有放棄,他們采集了該聾啞人的DNA樣本,送往銀川市公安局物證鑒定所進行比對。一周內,鑒定所迅速反饋了多條疑似血緣線索,工作人員逐一跟進核實,但遺憾的是,每條線索都以失望告終。1月17日,轉機出現,鑒定所發來一份Y系相似的DNA檢測報告,顯示比對出的人員與疑似為該聾啞人遠房堂兄弟。工作人員迅速聯系對方戶籍所在地隴南市康縣民政局,經過大半個月的查詢與協調,得知鞏某偉的堂哥鞏某眾有個走失29年的親哥哥,只是家中老人已逝,無法確認是否就是此人。
千里護送見證團圓時刻
有了這一線索,銀川市救助管理站決定實地尋親。2月18日,四名經驗豐富的業務骨干護送該聾啞人前往近千公里外的隴南市。抵達目的地后,在康縣民政局及鎮、村干部的全力協助下,通過細致地辨認和深入地交談,最終確認此人正是鞏某眾闊別已久的兄長鞏某林。鞏某眾激動地說:“父母臨終前就盼著找到哥哥,感謝你們讓我們團聚!”當地村委會也表示,會通過低保等政策安置鞏某林,讓他安穩度過下半生。
多年來,銀川市救助管理站以“大愛尋親”“為民辦實事”為宗旨,借助人像比對、DNA采集比對等技術,幫助流浪乞討人員尋找親人。2024年至今,已幫14名受助人員查清身份,2025年就有4名受助人員成功尋親。未來,救助管理站將進一步深化救助管理區域性中心試點工作,通過完善服務網絡、強化部門間協作以及優化相關制度建設,致力于構建具有銀川特色的救助服務體系,讓更多流浪人員找到回家的路 。(寧夏新聞網記者 閆文麗 圖片由銀川市民政局提供)